介入诊疗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,可选择哪些药物?
介入手术的微创操作极大地减少了对机体自身及其防御系统的损伤,但同样也存在将致病菌引入机体导致感染的可能。《介入诊疗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专家共识》定义了介入手术相关感染概念,规范了无菌操作要求,基于外科感染对介入手术进行分级,提出抗生素使用原则,并对临床常规开展的介入手术提出抗生素使用一般建议。关于介入诊疗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,共识主要提出以下内容。
➤抗菌药物选择
预防性抗生素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代头孢菌素。应根据手术部位、可能的致病菌,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。针对革兰阳性菌可选用一代头孢,针对革兰阴性菌可选用二、三代头孢、氨基糖苷类等。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,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,避免应用广谱抗菌药物。我国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, 通常不将其作为预防用药。在无菌操作前提下,通过介入器材将体表的阳性菌带入机体的可能性较小。反而非血管介入操作、栓塞或消融等对毛细胆管/气管的损伤并导致阴性菌侵入的可能性较大。
➤给药方案
预防性抗生素多采用静脉输注的给药途径,通常在术前0.5~1 h 内给药,以确保其在血液和局部组织中的有效浓度足以杀灭术中侵入的细菌。如手术时间超过2 h 或引起感染的高危因素持续存在,可追加应用。但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。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 h,则耐药菌感染概率增加。
➤抗菌药物选择
实验室确诊的细菌性感染是治疗性使用抗生素指征。要注意与栓塞后综合征、吸收热、肿瘤性发热等原因引起的发热相鉴别, 同时也应与结核、病毒等其他病原体导致的感染相鉴别。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患者,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,可根据感染部位、基础疾病、严重程度、既往抗生素用药史及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,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,给予经验性治疗。同时,应及时留取合格标本(尤其是血液、体液、分泌物等)送病原学检测,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,据此调整抗生素。选用抗生素时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、一般状况,抗生素药效学、药代动力学特征、不良反应等,并遵循抗生素分级管理和应用权限的要求。
➤注意事项
尽量使用单一抗菌药物, 仅在病原菌未查明、单一药物控制不佳、两种及以上病原菌、多重耐药菌的严重感染时采取联合用药,且宜选用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联合。通常采用2 种药物联合,3 种及以上联合用药仅适用于个别情况。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也可能增多,应注意监测。一般不推荐局部使用抗生素。在全身给药后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,但仅作为辅助,如包裹性厚壁脓肿腔内注入抗生素。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、不易吸收、不易导致耐药和过敏反应的抗生素。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类等较易引起过敏反应,不宜局部使用。
以上内容摘自: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,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. 介入诊疗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专家共识[J]. 介入放射学杂志,2022,31(4):319-327.
【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】
>>>直接点击阅读:
精彩回顾(点击查看)
❤ 耐药肠杆菌的抗生素治疗,来看最新欧洲指南建议!❤ 降钙素原指导抗生素治疗,这份专家共识值得一看!❤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急诊应用推荐方案一览!❤ 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,一二三代头孢如何选择?❤ 卒中并发肺炎,抗感染药物该如何选择?